• 研究数学历史 传播数学文化 服务数学教育
     
    动态
    交流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动态 > 交流

      “新力量·新担当”第二届青年数学史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作者:王思琛,摄影:王浩霖  时间:2021-07-15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2021710-11日,第二届青年数学史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学术活动中心成功举办。

      image.png

      第二届青年数学史学术研讨会线下合影

      第一届青年数学史会议于20207月举行,当时正疫情防控的紧张时期,会议主要通过线上的方式举行。今年,疫情防控取得巨大的成功,大家的学术热情也空前高涨。上海交大数学史团队提出主办第二届青年数学史学术讨论会,得到了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数学史专业委员会)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学会青年学者的积极应。

      本届青年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更特殊意义是交大是吴文俊院士的母校,吴文俊院士对于中国数学史事业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吴文俊先生非常看重培养“数学史的新生力量”,寄予“下一代把这个任务(即丝路数学研究)担当起来”。这里的“新生力量”和“任务担当”,是19847月吴先生在北师大数学史讲习班致辞的原话。因而,本届研讨会的会议主题定为新力量·新担当,并特别增加了青年数学史学者圆桌论坛,请青年学者对中国数学史的未来发展畅己见,希望新一代数学史学者敢于承担新责任、肩负新使命、勇于新担当推进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吕鹏老师主持开幕式,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玉山和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理事长徐泽林教授分别致辞,上海交通大学纪志刚教授、萨日娜教授、史斌副教授,东华大学邓可卉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王幼军教授,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数学史重镇的青年学者及博士生参加会议。内蒙古师范大学郭世荣教授、辽宁师范大学王青建教授、河北科技大学阎晨光教授等近50位学者在线参加会议。

      image.png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玉山书记致辞

      董玉山书记在开幕词中首先欢迎远道而来的各位青年学者,并强调青年学者们将是未来数学史研究的栋梁之才;同时指出现在广泛学习的“四史”也包含数学史,交大的知名校友——人民科学家吴文俊先生便是数学史的坚定支持者。此外,董玉山书记对数学史团队的语言优势给予肯定,赞扬数学史团队二十余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专长于中西数学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中坚力量,最后,董书记指出学院今后一定会大力支持青年数学史论坛的举办。

      徐泽林教授在致辞中提到“新时代·新力量·新担当”,指出数学史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要靠年轻人,青年学者一定要有信心和斗志,努力承担起数学史学科发展的责任。

      image.png

      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理事长徐泽林教授致辞

      本次会议聚焦四个主题:(1)中国传统数学史研究;(2)沿丝绸之路数学知识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3)近现代数学史研究;(4)西方数学史研究。

      中国传统数学史研究方面,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朱一文副教授首先作主题为《清中叶的算学与考据学》的报告,通过《数书九章》、《测圆海镜》版本史以及投壶问题这三个案例,探寻经学与算学之间的关联与互动。

      image.png

      朱一文副教授报告《清中叶的算学与考据学》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霄汉作题为《明代珠算著作中的算盘图示研究:以<盘珠算法>为例》的报告,他从绘画作品中的算盘切题,探讨珠算书中黑白算珠颜色代表的不同意义。

      image.png

      周霄汉助理研究员报告《明代珠算著作中的算盘图示研究:以<盘珠算法>为例》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教师魏雪刚作题为《乾嘉时期中算家的“算理”思想与工作——以焦循<加减乘除释>为中心》的报告,他从个案入手,梳理了《加减乘除释》编纂与焦循思想转变的关系,讨论了《加减乘除释》的算理内涵、思想渊源及算理体系。

      image.png

      魏雪刚博士报告《乾嘉时期中算家的“算理”思想与工作——以焦循<加减乘除释>为中心》

      沿丝绸之路数学知识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研究方面,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郭园园副研究员作题为《沿丝绸之路的中外数学交流》的报告,他梳理了从中世纪到宋元时期的伊斯兰数学概况与数学交流情况,报告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与热烈讨论。

      image.png

      郭园园副研究员报告《沿丝绸之路的中外数学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田春芝博士后作题为《帕乔利<数学大全>中的比与比例》的报告,她首先介绍了帕乔利对“比”和“比例”的认识,然,然后指出了有关“比”和“比例”的关系式,随后重点介绍了“比的分类树”和“比的分类图”,通过对比各个版本,提出有关比的传播的可能的新的传播路径。

      image.png

      田春芝博士后报告《帕乔利<数学大全>中的比与比例》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潘钺的报告《<比鲁尼印度志>中的数理天文学探析》,通过探析《比鲁尼印度志》中的数理天文学内容,揭示出比鲁尼对早期伊斯兰文献中的印度天文学知识所作的纠正和补充,同时反映出比鲁尼在阐释印度数理天文学时所制造的新误解。

      image.png

      潘钺博士报告《<比鲁尼印度志>中的数理天文学探析》

      第一天的报告结束后,线上线下的数学史研究者相聚一起,进行圆桌讨论。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有学者提出数学史研究不能局限于数学文献,要拓展视野,使用新视角、新方法,发掘新问题;近现代数学史学者提出近现代数学史研究的“三难”现状,即数学知识难、文献解读难、语言写作难,在克服“三难”之外,还要补充一些中国近现代数学家的重要工作;大家纷纷呼吁不同研究方向的数学史学者要团结起来,互相交流,彼此借鉴,共同进步;同时,要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哲学等的关联,进一步加强数学史的研究价值。此外,数学史学科虽小,但含金量很高,因此,作为数学史的研究人员,一定要有足够的自信!

      第二天的报告主要聚焦近现代数学史研究和西方数学史研究。

      近现代数学史研究方面,西北大学的于钟淼博士作题为《等分椭圆函数方程:从高斯到阿贝尔》的报告,他将阿贝尔的等分椭圆函数方程理论与高斯的分圆方程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认识到阿贝尔的椭圆函数理论是如何在高斯路线图的影响下构建起来的。

      image.png

      于钟淼博士报告《等分椭圆函数方程:从高斯到阿贝尔》

      延安大学青年教师郭婵婵博士作题为《罗巴切夫斯基建立非欧几何的动机》的报告,她指出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与拉普拉斯的天体力学关系密切: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为拉普拉斯的力学理论提供了相应的空间背景;反之拉普拉斯的力学理论为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提供了实在的物理应用。

      image.png

      郭婵婵报告《罗巴切夫斯基建立非欧几何的动机》

      河北师范大学刘献军副研究员作题为《巴拿赫代数的产生与发展》的报告,他梳理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盖尔范德及其学派创立了“赋范环”一词,提出了极大理想等基本概念及系列定理,创造出震动数学界的“赋范环”理论的历史进程。

      image.png

      刘献军副研究员报告《巴拿赫代数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数学史研究方面,西北大学副教授杜宛娟作题为《从伽罗瓦理论到伽罗瓦理论:戴德金的贡献》的报告,她区分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伽罗瓦理论与最初伽罗瓦提出的理论,着重分析了戴德金的贡献,将伽罗瓦群理解为域扩张的自同构群,勾勒出现代伽罗瓦基本定理。

      image.png

      杜宛娟副教授报告《从伽罗瓦理论到伽罗瓦理论:戴德金的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曹婧博博士后作题为《从“中西互证”到“破陈发新”——晚清数学家对不可公度量的认识》的报告,以顾观光、黄庆澄、吴在渊三代学者对《几何原本》不可公度量的递进认识为线索,反映了他们接受西方现代知识体系的深入程度,揭示了知识迁移过程中的复杂性以及知识传播路径的曲折和迂回。

      image.png

      曹婧博博士后报告《“中西互证”到“破陈发新”——晚清数学家对不可公度量的认识》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晓斐作题为《典籍的阅读、翻译和应用——以拉格朗日的数学史研究为案例》的报告,她向我们展示了拉格朗日对数学史研究的兴趣,将拉格朗日在其分析学著作中数学史的应用和实践作为案例,揭示所有对古希腊数学的翻译和传播实践活动是其数学实践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古代典籍在推动微积分严格化中发挥的作用。

      image.png

      王晓斐助理研究员报告《典籍的阅读、翻译和应用——以拉格朗日的数学史研究为案例》

      徐泽林、郭世荣、萨日娜、董杰、朱一文、吕鹏、阎晨光、王幼军、王涛和纪志刚等老师对报告做了点评。

      为期两天的学术报告是青年数学史学者的一场学术盛宴。在闭幕式上,纪志刚教授作总结发言,他对报告人的积极准备表示肯定,指出参会报告主题思想明确,问题意识突出,可谓篇篇精彩,老师们的点评评价中肯,意见和建议颇有建设性。线上线下学者积极参与,反响甚好。同时,在回顾前辈学者的研究之路时,要意识到作为青年学者的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在“新力量·新担当”的使命感召下,更应该抢抓机遇,勇立潮头,不断为数学史的发展贡献力量,最后他指出数学史研究之路漫长、曲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坚持走下去,并以“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与大家共勉。徐泽林教授建议青年数学史会议能延续下去,争取每年举办一次,希望青年学者弘扬数学史分会团结奋斗的精神,承继前辈学者的优良传统,为推进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事业作出新贡献。

      image.png

      纪志刚教授作会议总结

      (撰稿:王思琛,摄影:王浩霖)


    0
    版权所有:数海钩沉 HMATH.NET   冀ICP备180193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