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数学历史 传播数学文化 服务数学教育
     
    动态
    交流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动态 > 交流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数学史报告纪要
      作者:蒋彩静  时间:2025-11-19


      2025年11月8日至9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于广西民族大学隆重举行。8日上午,大会在相思湖校区大礼堂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向宇,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唐平秋,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兼副主席梁春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张藜等嘉宾出席并致辞。本次年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与广西民族大学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全国10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年会旨在深入推进科学技术史研究,强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科繁荣与人才培养。

      年会1.png

      1.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上举行了第二届“柯俊科技史奖”颁奖仪式。该奖项旨在表彰在科学技术史教育与研究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青年学者。中山大学朱一文教授凭借其在中国数学史方面的杰出成就荣膺此奖。这既是对他个人贡献的肯定,也彰显了数学史在科技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朱教授表示,此次获奖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整个数学史界的共同荣誉。

      年会2.png

      2.第二届“柯俊科技史奖”颁奖现场

      在大会报告环节,周向宇院士作了题为《向先贤们学习数学》的专题报告。他从古代数学智慧切入,深入探讨了数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其报告引领我们追溯数学本源,体悟数学思想与精神,学习先贤品格与治学之道,从而培养贯通中西、博古通今的宏大数学史观。报告还提醒我们,在求知与求真的历程中,应时常回望历史,从前贤处汲取智慧、力量与品格,最终成长为兼具知识、思想、精神与文化底蕴的全面发展之人。

      年会3.png

      3.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向宇作大会报告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的郭世荣教授,以及第二届“柯俊科技史奖”获得者朱一文教授,分别围绕《珠算及其口诀与算法的设计思想》和《再论数学史与科学史的关系》这两个主题进行了大会报告。

      此外,本次年会还设立了25个分会场。这些分会场依托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涵盖数学史、天文史、物理学史、技术史、科技考古等数十个研究领域。其中,数学史分会场在本次25个分会场中排名首位。

      数学史分会场的报告时段定在8日下午,总共安排了15场学术报告,内容涵盖中国古代数学史和近现代数学史。上半场的报告环节,9位学者依次带来了精彩的报告,具体情况如下:

      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王渝生研究员带来了题为《前辈筚路蓝缕 吾侪薪火相传——中国科学家早期对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开创性贡献》的报告;天津师范大学高红成教授作了《招差术“立术之意”:清代数学家傅九渊〈招差术解〉研究》的报告;上海交通大学萨日娜教授作了《中国传统测量方法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研究——以刘徽重差术为例》的报告;宁夏师范大学兰茂景副教授作了《数学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暨华夏文化元典的美学意义》的报告;内蒙古师范大学周树斌博士作了《“人工智能+”行动中科学技术史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报告;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志伟作了《“人工智能+”行动中科学技术史学科大模型的实践探索》的报告;内蒙古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朱珠作了《文本活化与知识重构:〈决疑数学总引概率史的数字人文研究》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高牧原作了《焦循关于零次项及代数式的认识——基于天元一释的文本分析》的报告;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范天琦作了《〈皇朝蓄艾文编〉中算学论文研究》的报告。上半场的报告由郭婵婵副教授和高牧原共同主持。

      下半场的报告中,6位学者依次进行了汇报,具体情况如下:

      天津师范大学的杨静教授作了题为《杨乐与新中国数学事业》的报告;西北大学的陈克胜副教授带来了《战略数学:数学史研究的新范式》的报告;西北大学的穆蕊萍博士作了《Thomson与Poisson关于一般流体动力方程工作的对比研究》的报告;延安大学的郭婵婵副教授作了《非欧几何的度量与模型——贝尔特拉米与克莱因的区别与联系》的报告;延安大学的杨保强博士作了《数学概念史研究的问题域与方法论》的报告;广西民族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蒋彩静作了《Moore提出矩阵广义逆之时间的考察》的报告。下半场的报告由朱珠和范天琦共同主持。

      年会4.png

      4.数学史分会场参会人员合影

      本次年会的圆满举办,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史各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在本次年会的数学史系列报告里,生动展现了数学史领域作为理解中华文明科学底蕴的关键意义,它不仅系统地揭示了中国自成一体的算法传统与数学思想,夯实了民族科技自信的基础,更通过梳理中西数学交流的脉络,凸显了数学在跨文明对话中的桥梁作用。这些深刻的史学研究成果,为我们从先人的智慧中汲取灵感、应对当代科学挑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

      (鸣谢: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 蒋彩静 供稿)


    0
    版权所有:数海钩沉 HMATH.NET   冀ICP备180193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