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数学典籍研讨会侧记
作者: 时间:2016-04-05
2016年3月11日至15日,“东亚数学典籍研讨会”在“清华三亚国际数学论坛”举行。这次会议由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中心、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和全国数学史学会共同举办,并得到“清华-三亚国际数学论坛”的大力支持。会议注册代表30余人,来自美国、丹麦、日本、韩国、中国和中国香港等五个国家与地区,充分体现了“东亚数学典籍研讨会”的国际性。与会代表主要是活跃在研究前沿的中年骨干,但也有七十多岁高龄的数学史前辈和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清华大学冯立昇教授代表会议组委会致辞,对各位代表热情参加会议表示热烈欢迎,对会议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和三亚国际数学论坛管理中心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三整天的学术报告可分为“内史”(internal)和外史(external)两大主题。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荣休教授程贞一先生以对《周髀算经》周公与商高对话的精辟解读,提出了中国古代“推导得成”(derivative establishment)数学思想。天津师范大学李兆华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郑振初教授对《测圆海镜》的数理结构做了系统分析。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邹大海研究员报告了近年出土数学文献中楔形体的有关研究,田淼研究员报告了中国传统数学中一次不定方程问题研究。东华大学邓可卉教授对中国古代“九道术”进行新的解读。内蒙古师范大学罗见今教授从计数论(counting theory)的角度分析沈括《梦溪笔谈》中的“垛积术”。日本“关孝和数学研究所”的森本光生教授报告了Tasei Sankei 中的“行列式”公式。韩国西江大学的洪性士(Sung Sa Hong)教授和高丽大学的金英郁(Young Wook Kim)教授分别探讨了韩国学者有关“句股术”的研究。丹麦罗斯科德大学荣休教授Jens先生对巴比伦塞琉古数学、埃及世俗数学文本、地中海数学与《九章算术》中相似性算题进行了比较分析。
外史主题的报告涵盖内容十分广阔。东华大学徐泽林教授分析了日本江户时代著名天算学者西村远里《数度宵谈》中的数学思想,岳麓书院的肖灿教授介绍了秦代社会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日本学者佐佐木力教授介绍了哥廷根学派对中日近代数学的影响,吉山青翔教授通过张申府与三上义夫的通信,展示了中日数学交流研究的一个侧面,小林龙彦教授探讨了《算法统宗》在日本的影响;四川师范大学张红教授报告了中日数学交流与数学教育在四川的现代化过程,内蒙古师范大学郭世荣教授报告了日本学者福田泉对《谈天》的训点和改编。香港大学荣休教授萧文强先生利用Geogebra软件实现了中国古代算题证明的动画演示,让人看到了中国传统数学在数学教育中的广阔前景。上海交通大学纪志刚教授通过对《实用算术概论》(Epitome Arithmeticae Practicae)7种拉丁语底本的比较分析,确认《同文算指》系据1583年第一版翻译而成,并考证出《同文算指》同时也吸收了《实用几何》(Geometria Practica,1604)的部分内容。清华大学邓亮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董杰博士、天津师范大学高洪成博士围绕西方数学在晚清的翻译和传播,报告了各自的最新成果。广州大学廖运章教授介绍新发信的晚清数学家凌步芳数学书稿的刻板。清华大学冯立升教授以人类学中“大传统”(great tradition)和“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的概念为视角,对中国传统数学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特点进行了新的考察,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著名数学史前辈郭书春教授介绍了《中华大典·数学典》的编纂过程,着重强调了“数学典”的编纂在文献整理、人才培养、领域开拓等方面的积极意义。日本四日市大学小川束教授介绍了日本学者对传统和算著作的英文翻译,日本学者的这一工作对于中国传统数学英文翻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清华三亚国际数学论坛”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服务热心。在如此优越的会议中心研讨东亚传统数学典籍,真是:凤凰岭上摆盛宴,少长咸集判海天,远究古算阐幽思,切磋琢磨振黄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