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建:不负韶华尽力而为——我与数学史学会
作者:王青建 时间:2021-07-23
不负韶华尽力而为——我与数学史学会
王青建
辽宁师范大学数学学院
我是全国数学史学会成立的1981年决定报考梁宗巨先生的数学史研究生,第二年考上后算是正式入行。除第一届大连年会外,我参加了其余全部9届全国数学史年会。期间担任过两届数学史学会常务理事(第四、五届,1994.8~2002.8)和两届副理事长(第七、八届,2007.4~2015.10),可以说见证了数学史学会从成立后的逐步发展与壮大。我本人也与数学史学会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她的工作服务,为她的成就欣喜,受她的恩惠成长,受她的相助前行……
1、服务年会等会议
1985年8-9月在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数学史年会”上,我就与罗见今、李兆华、刘钝等先生一起担任年会秘书组成员。其中我的年龄最小,自然承担了更多跑腿、打杂等工作。在此届年会“决议”的起草中,做过统计会议论文等事项。首次服务学会,收获良多,对我是很好的锻炼。
1994年8月在北京香山植物园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数学史年会”上我首次担任年会论文报告会的分组召集人(B1组,与张奠宙共同主持)。1998年10月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的“数学思想的传播与变革:比较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第五届全国数学史年会)上,我首次担任大会论文报告主持人(与C.Sasaki佐佐木共同主持)。这两次我都是辅助主持,在前辈们的带领下得到很好的实习机会。
图1参加“数学思想的传播与变革:比较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第五届全国数学史年会)与学会领导合影
(1998年10月4日,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左起许康、罗见今、王青建、刘钝、邓宗琦、张奠宙、李迪、李文林、李兆华、郭书春
2002年8月在西安西北大学举办的“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西安卫星会议——数学史国际会议”首日,我担任会议分组主席(F1组,与A.Kapur);在同时举行的“第六届全国数学史年会”上,我首次成为筹委会委员(主席郭书春,委员6人)。2007年4月在河北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数学史会议”上,我首次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主任李文林,委员16人),并担任大会报告主席(主持人,与韩琦)。这些为学会服务的工作又进了一步,更具学术使命感。
2009年5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三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我担任了组织委员会(主任李仲来、郭世荣,委员7人)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文林,委员17人)委员,并在首日开幕式后主持大会报告,是首次独立主持大会报告。这与当时副理事长的身份有关,在其位,谋其政,为学会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在后来的数学史会议上,我基本都有为学会服务的机会。如2011年4-5月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第四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数学史学会学术年会”上担任组织委员会(主任郭世荣,委员5人)委员,并担任大会报告主持人(与徐泽林)。2013年4月在海南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讨会”上担任组织委员会(主任曲安京,委员7人)委员,并主持大会报告(与赵继伟)。此时我的主持“搭档”已经从前辈、平辈转到晚辈。
2015年10月在广州中山大学举办的“第九届全国数学史学术年会暨第六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会议”上,我担任组织委员会(主席曲安京、鞠实儿,成员15人)委员,并担任大会报告主持人。2017年5月在辽宁大连举办的“第七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小学‘数学文化进课堂’观摩研讨会”上,我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李文林、宋乃庆,成员8人)委员,并在闭幕式上做大会总结。这与当时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的身份有关。2019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会议”上,我再次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纪志刚,委员13人)委员。
这些工作对我是很好的学习和历练,也是我一步步前进的足迹。
图2 第七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小学“数学文化进课堂”观摩研讨会”上的合影
(2017年5月21日,大连红星海学校)
左起李铁安、徐泽林、王青建、李文林、杜瑞芝、郭世荣、纪志刚
2、编辑会刊
全国数学史学会的会刊是《数学史通讯》,创刊于1994年10月。其背景是当年8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数学史年会上的决议。这一届年会在国内数学史学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前一届(第三届)年会已召开6年,且当时学会理事会没有任何改选,理事长严敦杰先生于年会结束的次月(1988年12月)去世。严格说来,这6年学会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第四届年会除了在完善和健全学会组织方面加强工作,如选举出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等,草拟了数学史学会章程草案,重申会员缴纳会费的规定等,还决定利用会费出版数学史学会刊物《数学史通讯》,每年两期,由会员(后来的实践基本由常务理事)所在单位轮流负责编印。
截止到2021年2月,《数学史通讯》共出版40期,其中由辽宁师范大学负责编辑的有4期,分别是:第三期(1995年12月)、第九期(2000年6月)、第21期(2009年2月)和第29期(2015年8月)。
《数学史通讯》是学会会员专业信息交流的有效渠道,对学会的建设发展和工作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内容和版式由简到繁,逐渐规范。编辑该通讯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特别是早期,依靠手工和信函联系稿件、交流和抄写内容,排版后反复校对,编辑完后还要联系印刷厂印刷,然后再逐一书写信函邮寄给会员,工作量是现在电脑编辑、网络发布的数倍。辽宁师范大学承办的这四期《数学史通讯》的编辑和发行基本是我自己完成的。
编辑《数学史通讯》曾得到数学史界前辈、同行的大力帮助。例如第一次编辑《数学史通讯》时(1995年)梁宗巨先生刚刚去世,我也没有编辑此类刊物的经验,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李迪先生就给予及时、有力地支持,几次来信商讨组织稿件,密切关注编辑进展,并提供多篇稿件,保证了当期刊物的正常出版。后来的几期刊物同样得到前辈、同行的大力支持。
我在编辑《数学史通讯》时不是被动地等待来稿,而是从学会建设和发展角度积极联系组织稿件,甚至创新栏目。例如在第九期编辑的“数学史研究生名录”中给出自1978年以来国内主要数学史研究生培养单位所培养的研究生名录,以培养单位、研究生姓名、导师姓名、毕业或学位论文题目、毕业去向或现工作单位、以及后续读博、留学等备注为主要信息。在第21期和第29期里,又相继给出该名录的“续”与“再续”,为数学史研究生的培养、师承关系、专业研究领域走向等基本信息留下档案。又如“资料存档”栏目从2000年开始刊登前辈名家的著述目录,至今已发表11位学者的成果目录。2009年我编辑第21期时,已经刊登了8位,但稿源限于枯竭。为此我积极联系多位尚未发表著述目录的学界前辈,最终得到郭书春、袁向东两位先生的响应,及时提供了他们的论著目录,保证了该栏目的延续与质量的提升。
3、为会刊供稿
作为数学史学会的会员和理事,为会刊供稿也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在已刊出的40期《数学史通讯》中,我一共发表了182条信息和文章。其中最多的是出版信息,有139条,介绍了151本与数学史相关的图书。其次是研究生培养信息,共15条。另有6篇资料存档和5篇名人纪念文章等。
推介与数学史相关的图书出版信息是学术界进行交流的有效渠道。个人的视野与收藏毕竟有限,通过这个渠道可以了解其他学者的最新藏书情况。将自己中意的图书介绍给同行不仅可以及时宣传学界最新成果,还能督促自己认真研读所荐图书。用简练语言准确阐明图书特色对自己又是一次很好的学习过程。开始印刷版的介绍非常简单,只有书名、作者、出版年月等基本信息。后来从读者的角度考虑,逐渐增加了图书的内容简介与特色分析,有些图书还附上相关作者和版本流传的信息,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图书的来龙去脉。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约翰•纳什的传记《美丽心灵》,在国内先后有三种印刷本,译名也不尽相同,加之纳什本身的传奇经历与意外去世,稍微详细地介绍该书就有了必要(2015年8月第29期)。近年来,《数学史通讯》随着电子版的普及升级,进一步增加了图书书影等信息,更加方便了读者对图书的了解和认知。
数学史是资料型较强的学科,搜集、整理资料是从业人员的基本功。利用辽宁师范大学学位点创办较早的便利,充分利用现存资料,我在相关信息方面尽可能给出较完整的档案。除了“研究生名录”外,还有“历届理事会名单”(第29期)、“纪念李约瑟文章目录”(第三期)等。
4、举办学术会议
2017年5月,经过三个生肖轮回,全国数学史会议又来到大连。1981年首届年会是辽宁师范大学(当时叫辽宁师范学院)、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受中国数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委托联合举办的。2017年会议是数学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和大连金普新区社会事业局承办、辽宁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和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星海学校协办。承办单位负责人李铁安是我指导的教育硕士(2003年毕业),后来考上宋乃庆先生的博士,由宋乃庆和李文林先生共同指导博士论文毕业(2007),分配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大连金普新区长期设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红星海学校的数学文化建设就是该基地的实践成果之一。
李铁安博士举办过多次数学教育类会议,但举办数学史会议还是第一次。从2015年构想提出,直到本次会议圆满结束并刊登会议纪要,我们进行过无数次协商。大到会议主题、内容、议程确定,小到会议手册封面设计、参会专家车辆接送、会场参观路线设计等,尽可能做到合理周到。我当时所带的四位硕士研究生也都成为会议志愿者,为会议作了相应的辅助工作。
5、感悟
数学史学会走过40年,首届数学史学会的“地气”也滋养了我40年。我从1981年时懵懂选择考研方向的本科生,已步入老龄化时代的退休人员行列。数学史占据了我人生美好的40年,让我从此刻苦奋勉、砥砺前行;让我由此教书育人、科研评职;让我因此结交挚友、陶冶情操;让我为此励志图强、实现梦想。
数学史学会对我的帮助与支持极大,历届学会都对我有相助之恩。其中有老一辈数学史家们的悉心教诲与鼎力辅助,无论是访学拜见还是会议相遇,无论是研究疑难还是工作困惑,他们都能倾心指导和无私扶植。我成长道路上的每一步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我获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有他们的心血浇灌。其中也有同龄人的热情帮助与真心交流,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无论是学术探讨还是志趣爱好,他们都能用心指教和大力协助。这些使我感受到学术界的深厚情谊与人文关怀,令人难忘。
我个人的能力很有限,大连又地处偏隅,交流不太方便,但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就应该问心无愧。衷心期望数学史学会在“不惑之年”焕发新的青春,数学史学科不断发展壮大,数学史的研究与教育有更美好的发展前景。